新加坡或将取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新港之争”上演新时代的双城记 - 上海上永泰咨询策划公司

/

上海上永泰咨询策划有限公司Shanghai ShangYongTai Consulting Co. Ltd.

金融资讯

下一个亚洲金融中心


在最近热议的“世界工厂”越南之外,新加坡成为又一个疫后受益的国家,疫情以来,新加坡制造业是唯一没有出现负增长的行业,经济表现一直很惊艳,甚至有人预言新加坡很快会超越香港,成为亚洲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包括字节跳动、跨境电商巨头SHEIN等都把海外总部设在了新加坡,“去新加坡”成为中国创投圈热议的话题,为开展东南亚市场,新加坡成为许多公司的海外发展驿站。

 

2022年,预计将有2800名富豪移民至新加坡。截止到4月底,新加坡金管局接到了143间家族办公室的申请,光是来自中国地区的就有63间,甚至连李嘉诚都选择在本地成立了家办。这些数据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加坡的“惊艳之处”,企业决策者、富豪们的嗅觉往往更加灵敏,金融滋养着各行各业,金融中心之地位乃是兵家必争。新加坡,这座被称为“财富之城”的地方,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或许真的会取代香港,成为下一个亚洲金融中心。

 

全球富豪“出走”的首选之地
 

新加坡开放的市场环境,地处东南亚岛国的核心位置,也是不少中国企业打开东南亚市场的驿站。近几年来,新加坡成为了全球富豪“出走”的首选之地,也几乎所有中国大型投资机构都在关注新加坡的机会。

 

被誉为“财富之城“的新加坡被视为是富豪们的避税天堂,也成为了不少企业家移居的首选,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曾多次上榜《胡润百富榜》,则选择移居新加坡,一度成为新加坡首富。根据今年三月发布的《2022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可以发现,新加坡的上榜者中有一多半则是来自于移居者。
 

《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新加坡上榜者

(图片来源:胡润百富)

 

据估算,今年选择移民来新加坡的中国百万富翁大约有500人左右,按每人携带660万新币的财富来算,这些中国富豪将会给新加坡带来总值33亿新币的财富,而这仅仅只是中国富豪带来的财富而已。预估在2022年新加坡预计会有2800名百万富翁移民至此,相比2019年的1500人,要多出87%。也就是说在这2800富豪当中,有500名是来自中国的富豪,2300名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富豪,中国富豪占21%。

 

除多数富豪选择移民新加坡外,今年在新加坡中国家族办公室的数量突然剧增,在2022年上半年,新加坡申请家族办公室的富豪们呈井喷式的增长。短短4年的时间,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就多了400多间,翻了16倍。据统计,在2022年,本地新成立的家族办公室中有44%是源自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区域。
 

近几年来,以“家族办公室”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业务在新加坡发展迅猛,不少超级富豪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财富管理的地点。家族办公室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大“Domus”(家族主管)以及中世纪时期的大“Domo”(总管家)。现代意义上的家族办公室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一些抓住产业革命机会的大亨将金融专家、法律专家和财务专家集合起来,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管理和保护自己家族的财富和广泛的商业利益。

 

新加坡金管局2022年4月11号正式公布新加坡家族办公室免税激励计划的调整。此次调整可谓是史无前例。将最低资产规模提升到1000万新元,并且要在2年内增加到2000万新元。

 

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富裕家族会呈现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中国富裕家族财富意识的觉醒,寻找合适的财富管理模式已成为他们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新加坡也凭借免税激励计划吸引到不少中国富裕家族。
 

中国创投圈尤其青睐新加坡

 

过去一年,中国大型企业纷纷投资新加坡占新交所总市值15%,大型企业也选择进驻新加坡,“去新加坡”成为中国创投圈的热议话题。

 

新加坡就像一个踩中了风口的创业公司,不少人想从中分一杯羹,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今年中国资本界的几件大事似乎都与新加坡有关。5月,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便于投资那些想在整个亚洲市场扩张的创业公司,新加坡成为维港投资在中国香港以外的首个办事处。紧接着,市值接近2000亿人民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蔚来在新加坡交易所敲钟上市。6月,中国科兴集团计划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在新加坡设立科研设施和国际商业总部。

 

前来新加坡的投资人最为看中的便是开放的投资环境,与香港一致,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开放且制度完善。全球疫情爆发后,新加坡成为了又一个疫情受益国家,而香港的地位日渐衰落。不少人认为,香港在“新港之争”中似乎已经落了下风。从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来看,香港的排名长期居于第三,且与第一的纽约,第二的伦敦形成了“纽伦港”的稳定格局。然而随着2019年全球疫情的爆发,香港在2020年3月的排名下降了三位,至第六位。直到2021年9月,香港排名才又回到第三。2022年3月排名中显示,香港得分715分仍为第三名,而新加坡仅低于香港3分。不少人认为,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财富之城”新加坡未来潜力巨大,或将不久后赶超香港,改变“纽伦港”的格局,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似乎受到了威胁。

 


(图片来源:2022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另一方面,新加坡仍有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在新加坡,仍有很多人不习惯移动支付方式,出门不可以只带智能手机,叫网约车,甚至仍需要刷卡或者现金支付。网约车、外卖、电商、移动支付等各项互联网服务虽然已经在新加坡落地,但仍需要被完善,而资本也嗅到了类似的商业机会。

 

不仅如此,新加坡也成为了不少虚拟货币玩家的“开放天堂”。新加坡是屈指可数的对虚拟货币开放的国家。元宇宙是近年来的一大热词,不少投资人也在Web3.0、区块链,虚拟货币等领域看到了商机。但是在中国,这些领域或多或少都有相关政策限制。放眼海外,不同国家和市场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法律要求各不相同,但开放的国家屈指可数。而在华人世界中最拥抱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就是新加坡,甚至有一些在美国市场都受限制的业务,在新加坡也可以做。根据今年三月胡润百富发布的《2022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加密货币创造了17位“已知”十亿美金上榜者,其中靠虚拟货币发家的新晋亿万富豪赵长鹏选择长居在新加坡,去年赵长鹏的财富增长了近1,000亿元,至1,450亿元,位居全球十亿美金企业家第67名。
 

新加坡与香港抢夺中概股之战

 

新加坡与香港的争夺之战还体现在抢夺中概股上,新加坡也成为近期中概股再上市的绝佳选择。在如今的世界大变局,中国企业,双重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多元化的融资环境,也带给企业更多新的机遇。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更看重的是各地交易所的流通性以及当地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是否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因此,双重上市最为稳妥,香港也由次成为中概股再上市的主流选择。今年5月11日,贝壳在港交所双重上市,5月20日,蔚来汽车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700多家企业中,来自中国地区的企业就占了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15%,像蔚来、杨子江金控、尚乘国际、浙能锦江环境等等,都选择了在新交所上市,由此新加坡也开始了与香港的中概股抢夺之战。市场有人认为新加坡开始和香港抢夺世界“热钱”,可是,新交所真的有实力接的住吗?
 

今年5月,国内造车新势力代表之一,蔚来汽车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为全球首家在美国、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而蔚来三地上市则让新加坡成为中概股的新选项。

针对于二次上市,新交所有一套非常完善而且清晰的法律体系和上市规则,新交所的二次上市框架采用了发达司法管辖区的概念,让已经在如美国、中国香港、伦敦、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司法管辖区的第一上市企业在新加坡二次上市时不添加额外的持续上市责任,企业由此可以快速上市。新交所一向定位比较中立,上市公司可以畅通地和中西方投资人交流,投资交易也比较安全。在新交所进行二次上市能帮助企业开发不同资本市场,分散企业在其他市场的上市和融资风险。新交所也是国际投资者投资股权市场的热土,对于企业增强市场知名度、引进新的投资人非常有帮助。



(图|新加坡外汇交易量略微领先香港(单位:十亿美元) 图片来源:FT中文网)
 

对比于香港,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目前已有27只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归港股,其中,5只为私有化退市后上市,包括中国飞鹤、药明康德、易居中国、三生制药和乐逗游戏;6只为双重上市,16只为二次上市。近期,哔哩哔哩发布公告宣布向港交所申请将其香港第二上市地位转换为主要上市,该申请已收到港交所发出的确认。

 

尽管新加坡完善开放的融资环境吸引不少企业,但不少专家仍认为,对于中概股再上市地的选择,港交所仍是首选,港交所无疑是多数中概股的第一考量。相比A股市场,出于境外融资需要、投资者基础、行业受监管情况、红筹与VIE结构上市便利度、港股市场持续创新和改革等各方面考虑,预计拟上市企业和考虑回归的中概股现阶段仍将优先选择赴港上市。

截至2021年末,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有715家,总市值8022亿新加坡元,折合4.4万亿港元。而同期港交所的上市公司有2477家,上市证券数量超过1.5万,总市值超过35万亿港币,是新交所的8倍。新加坡的证券交易所在2022年1月的日均成交额为12亿新元,折合只有70亿港币,而香港日均成交额高达1200亿港币左右,虽然今年港股成交量有所下降,低迷时段成交量最低也有700亿港币,是新交所的10倍。由此可见,资本天然的逐利性质,新交所虽然有一些高质量的公司,但亚洲未来的重心应该还是在中国内地。
 

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国内市场,已经很难找到孕育新巨头的领域了,而资本也在新加坡嗅到了新的商机。香港和新加坡无疑将会在后疫情时代共同打开新的局面。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并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而是彼此借鉴,取长补短,资源互补,竞合前行。


 

资料来源:财经杂志、经济学人、FT中文网